青大首页  |  医学院  |  基础医学院
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实验教学->改革及成果->正文

人体形态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时间:2022年07月03日 15:35    来源:    作者:    阅读:

人体形态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人体形态学实验室严格执行青岛大学的教育教学方针,依据基础医学院的整体规划,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为提高解剖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根据解剖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同时在实验室上课的特点,实验室每年完成在校全日制本科《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头面部局部解剖学》、《牙体解剖学》等八门的教学任务,实验室总人学时量达144210学时,是人均学时完成最多的实验室。具体见下表。

系统解剖学:

临床医学和影像专业:

32学时

19个班

1学分

护理专业:

18学时

4个班

0.56学分

检验和预防医学:

24学时

4个班

0.75学分

口腔专业:

18学时

2个班

0.56学分

局部解剖学:

临床医学专业:

48学时

19个班

1.5学分

头面部局部解剖学:

口腔专业:

84学时

2个班

2.6学分

牙体解剖学:

口腔专业:

48学时

2个班

1.5学分

影像解剖学:

影像专业:

26学时

2个班

0.81学分

系统解剖学》、 《局部解剖学》作为本实验室开设的最重要的基础课,任何知识点对于临床专业都不可忽视。近年来实验室进行了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科学地设置实验项目,并注重先进性、开放性。把实验课程分为三个层次,即基本技能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

1基本技能型实验

密切结合理论课教学,开设传统的经典验证性实验。系统解剖学实验项目主要内容为:运动系统、内脏学、脉管系、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内分泌。局部解剖学实验项目主要内容为:上下肢、头面部、胸部、腹部、盆部、会阴区。

2综合设计型实验

综合各系统大体结构知识点,建立整体的概念,强调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锻炼逻辑思维,提高观察分析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经多年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对骨学部分及局部解剖学相关教学改革介绍如下:

2.1上下部胸椎形态差别分析实验方法

2.1.1任务布置及标本观察分析

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观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对每一块胸椎按序数进行观察和分组讨论,总结形态特点及变化规律,判断其为上部或下部胸椎。

2.1.2教师点评,再次观察

对学生的分析结果进行评判,讨论其观察方法、讨论思路,总结具有共性的问题,再次进行观察分析和小组讨论、验证。

2.1.3问题延伸

根据胸椎的特点,进一步观察思考颈椎、腰椎、肋骨及胸肋关节的形态及功能特点。

2.1.4总结归纳

促使学生深入体会骨学及人体解剖学、医学的学习特点,转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态度和纯记忆式的学习方法,认识到积极思考、认真观察、集体讨论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2.2局部解剖学教学改革

通过分阶段汇报和临床医生的加入两个方面搭建解剖与临床的沟通桥梁。

2.2.1分阶段汇报

为了巩固当堂知识并与临床实际相结合,每完成一个解剖部位的学习之后,将选出一个小组进行汇报工作。汇报工作在课程的成绩中占10%,汇报的主要内容是与当堂学习内容有关的重要手术,例如在学习完结肠上曲以后,进行一个有关胃大部切除术的PPT汇报,每个组选出一名代表作为汇报人。在汇报准备的过程中,组内每个人都会分配到不同的任务,最后,组内每个人把自己负责的部分讲给组内其他人听,确保组内所有人都对汇报内容全面了解。这样,既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也能保证每个同学的参与度,最终呈现在课堂上,讲给全班同学听。汇报完毕之后,老师和同学将会对汇报内容进行提问并由组内所有同学回答讲解,以达到对相关知识的拓展和补充作用。

2.2.2临床医生的加入

掌握扎实的解剖知识是解剖的必要条件,但是做到知行合一,把解剖知识在临床上灵活运用来解决临床问题是解剖课程的最终目的。为了把临床与解剖真正联系起来,选择经典的病例,同步视频临床医生查房,为学生讲解临床上的一些真实案例、疾病的发病机制、手术的适应症以及临床上的先进的手术仪器设备,让学生不仅能学到解剖知识,也能了解到新时代新的手术方法。除此之外,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手术,组内进行明确的分工,不同的同学分别担任主刀、助手、理论指导等角色,增加学生对手术和解剖的体验感和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解剖学学习的兴趣和对未来学习方向的把握。

2.2.3对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体系

教学效果评价是根据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运用标准、有效的技术手段以及评估体系对教学课程效果进行评价,不仅是教育的必备条件,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督促认真教学的有效手段。但是,纵观目前国内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我们发现主要问题在于国内大多数的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对学生短期的以及更加可视化的学习结果如成绩和文凭等进行评价,而涉及过程变化、长期发展、多评价人群的综合评价涉猎较少,因此,选用综合评价来对基于解剖与临床结合和课程思政下的《局部解剖学》实验课程改革进行评价更加具有创新型。

(1)定量过程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即结论性评价的体现方式,它侧重于运用数据,收集评价对象在此教学模式下取得的结果如期末考核成绩等,采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分析和评价。以更加直观、明了的数据做出短期内的效果评价。定性评价即过程性评价的体现方式,侧重于描述人们的主观感受、思想转变和行为表现等。对于定性评价我们需要在课程进展的过程中以及课程结束后,收集评价对象在教学过程中以及教学结束后不同时间段,在不同环境影响和心理变化下对于此教学模式的真实感受与体会。针对定性评价的调查问卷如下:

表一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反馈表

调查项目

非常好

比较好

一般

非常差

提高学习兴趣






掌握局解基础知识程度






了解临床知识程度






课堂互动程度






拓宽知识面程度






(2)学生、教师、医生评价相结合

目前,高职院校的传统评价体系大多数是采用自上而下、行政指令式的评价方式,教学评估涉及的两类人群主要是教学管理者和学生,教师的主体地位在效果评价中往往被忽视。而且介于此教学模式涉及了学生、教师和医生三个群体,该课程要顺利进行,就需要充分吸收这三个群体的意见与建议。在该课程进展过程中需要收集学生、教师和医生对于该课程不同的建议、感受以及想法,用来更加全面具体的评价这种教学方式。

(3)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结合

以上两种评价大多数是在该课程进行过程中收集的,属于短期内的评价。对于短期评价学生可能会因为缺乏对评价指标的准确理解和相应的责任感而随意评价。同时,学生个人对于课程对他们的影响可能在短期内无法充分感受到,当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或之后的心理发生变化等都会影响他们对该课程的看法。因此追踪评价对象对于该课程的长期评价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举措。我们针对长期评价的问卷调查如下:

表二 课程的长期评价调查

调查内容

看法

建议

对你之后的学习有什么影响



对你临床实习有什么意义



对你的学习习惯与方法有什么影响



这种教学方式长远来看有无意义



你是否喜欢这种教学方式



你认为这种教学方式还欠缺什么



3研究创新型实验

在学期末组织学生制作大体标本和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创新实验教学模式。自主式、学导式、研究式 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受到较全面、严格、系统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促进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强化学生实习、实践环节,创造互动的师生交流空间和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缩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