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祖国 情牵杏林----记60届校友翁维权教授

来源: 日期:2014-07-07 00:00 浏览: 【字体:

翁维权,男,1937出生,福建厦门人,印度尼西亚归国华侨。1955年进入山东大学医学院,1960年毕业后留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血液内科主任医师兼教授,曾任医院副院长。在内科从事血液病专业,并创建血液病研究室。1976年7月,参加赴唐山医疗队被山东省评为抗震救灾积极分子。1980年,主持“同步联合化疗配合中药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其完全缓解率达76.4%,接近国际水平。1991年,荣获国务院政府津贴。1985年,与山东海洋学院共同研制的海洋新药—PSS,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和第15届国际博览会金奖。同年,完成流行性出血热出血机制的研究,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88年研制成功的预防腹膜粘连新药—防粘灵和1990年完成的心脏疾病因子Ⅷ相关抗原测定的临床意义,均获山东省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编著的《内科危重症的抢救》一书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主编《内科临床诊疗技术》、《西医内科学基础》等论著,先后发表论文60多篇。兼任青岛市侨联主席、青岛市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等职。

杏林赤子翁维权出生在印度尼西亚。全国解放前夕的1948年,侨居海外谋生的翁父,看到了祖国的曙光,决计把自己的五个儿女送回祖国。启程前夕,老人深情地说:“在海外,华人只能混口饭吃,孩子也难成材,只有回到祖国,才能真正有个家呀!”那时,翁维权才十二岁。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他由小学、中学到1960年在医学院医疗系毕业,留校任教至今。他支持并参与医院改革措施,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从事内科医疗科研工作四十余年,讲科学,有良知,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对血液病学的研究有较高的知名度;身为硕士生导师,他为医学事业培养了大量后备力量。翁维权教授植根祖国,报效中华,为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血液内科的创始人和推动者

翁维权教授从事临床与教学工作46年,具有全面的内科各专业学科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被人称为“内科学全才”。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他的业务水平就已崭露头角,尤其在血液病、内科危重症的抢救和疑难病症的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作为血液科的创始人之一,翁维权教授也是国内血液病界资深知名专家,面对棘手的血液病,他敢于创新,不断探索。1978年,他在国内首创“同步联合化疗配合中药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获得82%的临床完全缓解率,为当时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为今日急性白血病的联合化疗及综合治疗打下了基础。

1993年,翁维权、张春源主持组建了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病学研究室,1989年血液病实验室改为血液病学研究室,翁维权教授任研究室主任。他总是用自身的模范行动来带动全科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身教重于言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尊重和关心老专家,对下级医师严格要求,科室整体医疗水平逐年提高。他带领科室先后开展了出血、凝血化验,α1-巨球蛋白、α1-抗胰蛋白、血色素结合蛋白、α1-酸性糖蛋白、纤维结合蛋白、触株蛋白、前白蛋白、纤溶酶和C1,3,4,5,9补体测定等多项检验,对提高血液病的诊断,辅助各种血液病和其他疾病的治疗和科研起到了重要作用。

翁维权教授在科研工作中同样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严于律己,尊重事实,不但注重临床经验的积累,更注重科研的创新和应用,先后发表文章近百篇,其中发表于各类中华医学杂志10篇;专著9部,其中主编4部,合编5部。他的专著《内科危重症的抢救》,自1973年出版以来共发行94万余册,为“文革”期间国内重要的两本医学书籍之一;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此外,翁维权教授还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山东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山东省教育科学技术进步论文三等奖2项等诸多奖项。

经历唐山大地震

在翁老的记忆中,有一件事是他终生不能忘怀的。

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遭受了7.8级强烈地震的袭击,一座百年老城十几秒内变成了废墟。这是一场举世震撼的历史性灾难,损失之巨,举世罕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当天傍晚,医学院附属医院接上级紧急通知,第一时间派出10名医护人员赶赴唐山。翁维权教授作为唐山地震救灾医疗队的成员,亲赴震区开展救助。

震后第15天,一项紧急命令下达给青岛医疗分队,抢救已被困在井下14天又10小时的5名旷工,重点负责抢救矿工陈树海。翁维权被任命为组长。怎样抢救呢?如在地面等待,势必贻误抢救时间,下井抢救,可能会遇上余震塌方,个人安危不堪设想。翁维权毅然抓着队员,毫不犹豫的进入巷道,眼前漆黑一片,只靠着旷灯的微弱灯光上路,在到达第五巷道时,接到了抬过来的陈树海,此时他的收缩压已降至90毫米汞柱,危在旦夕。经过商量,为避免继续发生因井下与地面气压差引起的血压下降和心跳突停的危险,采用了“在井下给予病人输液升压,逐步上井”的措施,翁维权冒着生命危险,在井下坚持了近12个小时的紧张抢救,使陈树海安全转上地面,又经过了三个多小时的连续治疗,终使其脱离了危险。其他几名矿工,也都先后救回地面。在随后五个日日夜夜的抢救活动中,翁维权主动承担了全部夜班,白天仍继续坚持工作。他的这一抢救方案,被医疗队广泛采用和推广,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他也被吸收为抢救顾问委员会成员。翁维权教授——这位年近不惑的印尼归侨、医学院六○届毕业生,名扬唐山,被评为山东省抗震救灾积极分子,其先进事迹被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登载。经他抢救的伤病员都脱险了,而做过胃大部分切除的翁维权却明显的消瘦了。

郭振武在《亲历唐山大地震》一文中回忆道,“听说唐山赵各庄矿井下被困15天的5名工人,是由青岛来的医疗队抢救成活的,创造了生命奇迹,在百里煤海传为佳话。这个医疗队的主要成员就有我母校附属医院的翁维权等医师。唐山大地震,一场空前的大灾难,使山东大学医学院许多同窗好友从不同地区赶来唐山,冒着生命危险,共同在残垣断壁间抢救尚存的生命,用坚强守护着生的希望,这一历史场景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医生的天职和国家的力量,使山大人的身影深深地凝结在唐山抗震史的册页上。”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翁维权教授具有高超的医术,使许多疑难危重病人化险为夷;同时,他还是一名德高望重的教师,热爱教学工作,倾注全力培养年轻医师。

不管临床和行政工作有多忙、多累,即使在担任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期间,翁维权教授也坚持主持每周的临床疑难病例讨论及教学查房工作。教学中,翁教授形象的表述、清晰的思路、新颖的内容,无一不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他还善于采用研究病理、病理生理与临床的关系,进行推理性教学,并将医学理论知识融汇贯穿于临床实践中。即使令人束手无策的疑难危重的病例经他的分析后,也会让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他经常鼓励青年医师要敢于实践、尊重科学、爱岗敬业、脚踏实地。自1985年成为医学院附属医院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导师以来,他培养的研究生中有的早已成为国内血液学领域的知名专家,有的在国外工作多年并成绩斐然。

翁维权教授对事业怀着满腔的热忱,对科学事业有着执着的追求。他谦虚谨慎、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不断创造着新的业绩,在临床医疗、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82年被授予“山东省劳动模范”和“全国归侨、侨眷、侨务工作者先进分子”等称号;1983年出席全国“五一”劳模座谈会;1988年被选拔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山东省科技工作者”;1989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1991年获国务院的政府特殊津贴,并被授予“山东省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4年获“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称号;1999年再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翁维权教授热爱自己的事业,四十余年如一日奋战在临床一线。他潜心学问,刻苦钻研,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用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对医疗事业的无私奉献践行着一名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