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事业拳拳心----记63届校友解学孔教授

来源: 日期:2014-07-07 00:00 浏览: 【字体:

解学孔,男,1932年生,山东武城人,主任医师,教授。曾任神经内科副主任,神经病学研究室主任,医院副院长等职务。1963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1964年在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一直从事神经内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1980年以来,重点进行癫痫防治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出以遗传因素为内因和脑损伤为外因的癫痫病因新学说,对癫痫发病机制的生化学和免疫学研究有重要认识和新发现,并在此基础上开创了“中西药结合、标本兼治”治疗癫痫的新途径。获得科技进步奖和优秀学术成果奖15项,发表论文100多篇,主编出版了《癫痫病学》专著,被列入“世界名医大全”等15种人才传记。

儒雅的学者风范,高尚的医者情操,从医三十余年,他以一颗赤诚的心工作在临床一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同行的赞许和病人的爱戴,在圣洁的岗位上履行了自己的医学誓言,他就是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解学孔教授。

钻研业务精益求精潜心科研硕果累累

癫痫组是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重点专科之一。1979年,由解学孔教授建组。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解学孔教授带领学科组从神经电生理、神经遗传、神经免疫、神经生化和动物模型等方面对癫痫进行研究,并采用综合疗法,先后诊治癫痫患者达数万人次,并为大部分患者建立了临床医疗档案。癫痫临床治疗有效率达99%以上,完全控制发作率达86%。他主持开展了抗癫痫新药在临床上的使用研究。在解学孔教授的指导下,学科组相继开展了癫痫与痫性脑损伤的预防与治疗、癫痫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与性激素的关系等研讨;采用动态脑电图和血药浓度检测等手段,确定临床类型,判断治疗效果,使抗癫痫治疗更具个体化,全面提高了治疗效果。

解学孔教授带领学科组先后完成了16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发表论文近百篇,多篇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均被SCI收录),获省科技进步奖和优秀学术成果奖17项,丰富了癫痫病学的内容。参与编写《神经病学》等专著7部,主编的《癫痫病学》一书在学科组多年研究的基础上,从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从癫痫的遗传学、免疫学、生化学和临床学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系列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974年,解学孔教授组建脑血流图室,主持调查工、农、兵和干部等正常人800余例,提出青岛地区脑血流图正常参数值,进行门诊病人脑血流检查15913人次。1976年,解学孔教授组建肌电图室,在他的提议和推动下,医院先后引进丹麦DISA-14A21型双导肌电图机、美国Medtronic公司生产的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科室已广泛开展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肌肉动作电位测定、重复神经电刺激、视觉和听觉诱发电位及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等检查项目,以及肌电图监测下肉毒素治疗痉挛性斜颈、磁刺激治疗嵌压性神经病等治疗项目,并承担了青岛市职业病鉴定及青岛市公安局法医鉴定的神经肌肉检查工作。

为提高医疗技术,解学孔教授刻苦钻研业务,利用一切机会,虚心向专家、同仁学习;工作之余,他大量阅读医学书籍和期刊杂志,参加学术交流,学习新技术和新方法,且有效地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他在以遗传因素为内因和脑损伤为外因的癫痫病因新学说的研究上有着独到之处,在对癫痫发病机制的生化学和免疫学研究取得重要认识和新发现的基础上,开创了“中西药结合、标本兼治”治疗癫痫的新途径,使我国在治癫史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他离休葆志,余热生辉,经过随访观察、研究总结,提出“三级预防癫痫”的新方法,在不断攻破临床治疗一道道难关的同时,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健康和幸福。慕名找解教授求医的患者,既有乡村农民、普通工人,也有知名学者、商界名流,经他治愈的患者遍及全国多个省市甚至海外。解学孔教授精湛的医术使他们远离了癫魔,恢复了健康,走上了正常生活和工作的行列。

临危领命责无旁贷救死扶伤视患如亲

1966年3月,《青岛日报》、《大众日报》分别刊载了瘫痪13年的农民刘秀兰重新站立起来的报道。病人刘秀兰,是文登县高村公社的一名普通农民,幼小时,由于惊吓得了阵发性四肢麻木抽筋症,1952年,右臂及下肢也相继瘫痪。1965年11月,刘秀兰突然病重,文登县中心医院请求送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经检查,刘秀兰被确诊为机能性瘫痪。这种病,过去的医务人员都认为“治不好也死不了”。当时只是一名年轻医师的解学孔却迎难而上,主动要求承担起这个艰巨的治疗任务。

当天下午,解学孔就来到病房详细了解刘秀兰的病情。夜深了,他毫无睡意,认真思考着刘秀兰的治疗计划。机能性瘫痪,过去医院都不收治,所以关于治疗这种疾病的资料少之又少,即使有一点儿,也都没有瘫痪这么长时间的病例,治疗的方法也都不过是服药、针灸、电疗和按摩等几种。解学孔认为,治疗机能性瘫痪症,主要是刺激已经高度抑制、机能失调的神经,使它重新兴奋起来,恢复正常的活动。要想达到这个目的,一方面要用服药、打针、电疗等方法从外部刺激;另一方面,要做大量的思想工作,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他在治疗计划中一字一句的写下了治疗意见……

治疗计划宣布后,刘秀兰高兴地一宿没睡。解学孔和医疗组认真研究,积极开展治疗工作,每天服药、打针、电疗、按摩刺激患者下肢神经,但由于病人瘫痪时间太久,肌肉已经出现了萎缩,效果不大,治疗遇到了极大困难,要使刘秀兰站起来不是一件易事。解学孔和他的医疗组又鼓起勇气,重新思考,研究病情,查阅有关资料,向人请教。有一次,他们从报纸上看到有人用电针治疗瘫痪,经过认真研究,他们最终决定使用这个方法。经过七、八天的针治后,病人瘫痪的下肢已能做些伸屈、抬高动作,并能起床站立了。治疗出现了效果,这大大增强了解学孔的信心,但从会站到会走还有相当长的距离,为缩短这个距离,他开始考虑加大电针治疗强度。他们重新研究了刘秀兰的病历和治疗恢复情况,大胆设想为她施行一次大剂量的电针治疗。剂量到底加多大呢?如果不慎将病人的神经烧坏,不仅前功尽弃,而且会给刘秀兰带来更大的痛苦。于是,解学孔决定在自己的身上进行实验。他冒着危险,偷偷的在自己身上下了电针,作了一次比平时使用的电功能大多倍的大剂量电针治疗实验。实验成功了!解学孔忍受了剧烈的疼痛、麻木和肌肉痉挛,但却找到了适当的强度数据。

12月17日,这是刘秀兰治疗的第17天,也是解学孔第一次使用强电流给刘秀兰进行治疗。经过20分钟的治疗,刘秀兰站了起来,解学孔鼓励她迈步走路,她竟走了一丈多远。看着病人稳健的脚步和脸上的笑容,解学孔忘记了连日来的辛劳,只感到由衷的喜悦……

三十余年来,解学孔教授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和全部追求都倾注在为患者解除病痛,挽救生命,增进健康的工作上,像这样的病例不胜枚举。

1973年,一位6岁患儿被诊断为癫痫,治疗多年没有效果,甚至去北京也未治好。解学孔教授了解患儿病情后,对诊断存在怀疑,遂收其住院。晚上在她入睡后,解教授细致观察,发现她的抽搐不像癫痫,又仔细查看了脑电图,其显示也不像癫痫样波。经过认真分析和准确判断,解教授建议患儿停服抗癫痫药。患儿遵医嘱后,转地方治疗,后好转痊愈。1995年,一位烟台来的老干部因下肢疼痛、麻木,在其他几家三甲医院经核磁检查诊断为脊椎管狭窄,需要手术。但病人对手术有顾虑,就托人请解学孔教授会诊。解教授经过详细询问病史及辅助检查后,认为核磁诊断是正确的,但下肢疼痛并非椎管狭窄引起,可以用非手术方法治疗,最终为患者减少了痛苦。

在解学孔教授看来,病人的利益永远高于一切。专家门诊里,对于老患者和外地慕名而来的患者,即使到了下班时间,他也要挤出时间一一接待;查房时,他总是握着病人的手,耐心询问,仔细倾听,“于细微处见真章”;在与病人细心的交流中,他善于发现隐藏在疾病背后的蛛丝马迹,从而找到引起疾病的“元凶”,施以科学的治疗方法;有些患者病情复杂,需要重新询问病史,全面查体,他就一页页、一项项地阅读化验和影像检查报告,思考诊断、治疗意见,向病人解释病情。解学孔教授以和蔼的服务态度,过硬的业务技术,赢得了患者和同行的一致好评。他的诊室橱柜上堆满了病人送的锦旗和牌匾,面对病人家属的感激和答谢,他总是说:“病人的康复就是我最大的荣耀”。

在解学孔教授三十余年的从医生涯中,他把自己的心血和智慧无私奉献给了他深爱的医疗事业。他以诚实正直、谦虚谨慎的品质和对技术精益求精、对人民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诠释着医务工作者的职业信念和本真风采。(作者:宫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