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漫谈学科交叉』晋小婷:融合多学科前沿技术,助力健康有害新因素识别

发布日期:2024-05-22   来源:青岛大学学科建设   点击量:

晋小婷,青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西省“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青岛大学医学部“医学融通”青年教师联盟会主任、学院青年教师联合会主任、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主任。兼任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环境与表观遗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预防医学会环境卫生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青岛市预防医学会理事、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编委、Hygiene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Advances杂志编委等


近年来,主要从事环境污染物的心血管风险及毒性机制研究,主持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6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33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高水平论文10篇。荣获2022年环境与职业医学优秀审稿专家、2023年Environ Sci Process Impacts优秀审稿专家、2023年环境与职业医学优秀编委
 
瞄准国家需求,开展交叉研究        

       


工业进步加剧了环境污染问题,化学品的广泛应用也导致新污染物种类繁多。目前,化学物登记数量已超1.55亿种,且每日新增约2.6万种。新污染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毒性效应不确定,长期暴露于众多化学物质混合物中,已成为引发环境和健康风险的核心污染物。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对新型污染物治理,要完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体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进一步细化了加强新型污染物治理的具体工作部署,强调了制定并实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的必要性,以及建立和完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制度的紧迫性。在这一背景下,新污染物治理成为确保生态环境安全、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关键。


      晋小婷教授予2019年加入青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依托所在学科组建了环境与健康研究团队,包括青年教师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10余人,主要围绕环境污染物健康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方向开展研究。针对新污染物环境风险隐蔽、种类繁多、常规管控效率不高等特点,团队成员意识到传统的毒理学研究方法已不适应化学污染物健康效应评估的需求,必须要寻求化学、环境、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才有可能解决新污染物治理的科技攻关问题


组建交叉团队,初显研究成果      

   

晋小婷教授根据研究内容需求,在校内吸纳具有化学、计算机、环境科学等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加入团队,在校外积极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等多个研究机构和行业机构密切合作

交叉团队定期召集校内外成员,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组会。在组会上,团队成员各抒己见,汇报近期研究进展,轮流分享在各自领域的新思考和新发现,这不仅是对他们日常科研工作的肯定和督导,也是对整个团队知识储备的扩充。组会还为团队成员提供了一个开放交流的平台,成员可以提出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挑战,以及那些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大家共同交流讨论,碰撞出新的火花,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思维和研究灵感为了进一步加强交叉团队的专业能力和研究深度,积极与中科院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互派博士生交流学习,夯实了团队在环境污染物免疫稳态和能量代谢等领域的研究基础,切实推动了在化学品理化分析、结构特征量化以及健康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在学科融合的合作土壤上,多方团队结合高通量实验技术、化学结构认知和计算机模拟筛选等,建立了全新的化学品结构——效应关系评价体系,实现对新污染物的毒性风险重新排序。面对新污染物暴露机体毒性损伤和机制的问题研究,晋小婷教授团队持续强化与环境、化学、计算机等学科的科研合作开展新型污染物对心血管健康影响的研究,深入分析了全氟和多氟化合物(PFCs)的结构与血管毒性关系等,对于改善和保障我国居民健康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晋小婷教授团队结合前沿技术,通过高内涵技术、分子动力学模拟、表面等离子共振和高通量实验,结合机器学习模型,建立了结构-效应关系评价体系,确认多苯环结构是新能源产业中常用有机磷阻燃剂(OPFRs)高毒性的关键要素。这些发现不仅为职业健康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新型阻燃剂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


    坚守教育初心,踔厉奋发前行    

   


遵循“引导而非机械牵引,激励而非压抑,启发而非直接给出”的教育理念,晋小婷教授在研究生培养中采取张弛有度、宽严相济的方法,既尊重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创新能力,又确保研究方向的正确性和研究进程的时效性。自执教以来,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发表了26篇论文,其中18篇为高水平SCI期刊论文,4篇为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指导的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3次、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等多个奖项和荣誉。

展望未来,团队将持续秉持“团结协作、高效合作、共同进步”的精神,深化跨学科研究,开拓思维和视角,整合多学科前沿技术,识别健康有害新因素,开发人群健康预警,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和保障人民健康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