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一生博深 为人一世楷模----记52届校友曹来宾教授

来源: 日期:2014-07-07 00:00 浏览: 【字体:

曹来宾(1926年-2012年),山东省昌邑市人,放射学教授,为我国骨放射学的奠基人和带头人,在国内放射学界被誉为一代宗师,曾被国务院授予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多次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青岛市先进生产者等荣誉称号,曾当选山东省第六、七届政协委员。

曹来宾教授1946年考入山东大学医学院,195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医学院放射学教研室主任及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担任中华放射学会第三、四、五、六届全国放射学会委员、卫生部潜水减压病影像诊断标准制定小组组长、山东省医学影像研究会副理事长、山东省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兼任《中华放射学杂志》等八种国内专业顶级杂志的编委与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顾问、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影像专业委员会顾问等职。

妙手回春创奇迹精勤不倦攀高峰

曹来宾教授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从事地方性氟中毒、职业病尘肺和潜水病的研究,亲自到地方病泛滥的边远地区实地考察,收集数据。《氟骨症X线诊断学》首开我国氟骨症X线研究的先河,在国内医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引起全国广大氟病地区的重视,并建立相应机构进行氟病的研究和防治,对全国地方性氟骨症的研究起到了带头和推动作用。为研究职业病尘肺,曹来宾教授付出了极大心血。他带领老一代职业病诊断组的同志们不辞辛苦,不顾危险,经常深入矿山坑道实地勘察,亲临青岛石棉、炭黑、滑石、水泥厂及采石场了解情况,兖州、淄博、坊子等煤矿、莱西石墨矿、招远金矿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和足迹。20多篇研究论文系国内首先发表,并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国家制定职业病和地方病诊断标准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人股骨头坏死的X线诊断》获1992年中华医学会论文一等奖。

曹来宾教授在中药治疗骨恶性肿瘤方面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疗效,受到国内外同道们的重视和赞扬。

1958年,18岁的青岛姑娘毕某患恶性骨巨细胞瘤,膝关节肿胀疼痛不能行走,并拒绝截肢。曹教授自此开始了治疗追踪随访,他根据患者提供的中医地址,不辞劳苦,远去胶南、海阳县偏远的农村山区,与民间老中医结为挚友,从此开始了中药治疗骨肿瘤的研究。如今患者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长达50多年的医患关系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62年,16岁姑娘于某被诊断为股骨下端骨肉瘤,膝关节肿胀如同腰围,疼痛难忍,不能活动,拒绝截肢。曹教授辨证施治,采用中药治疗,3个月后患者肿胀消退,疼痛消失,X线检查骨肿瘤破坏开始修复。在中药的继续治疗下,她的骨肉瘤最终痊愈,并完成了学业,成为了海运局医院的一名医生。伴随着患者结婚成家,生儿育女,曹教授和他的学生们坚持跟踪随访50余年,与患者已亲如家人。

半个多世纪的研究随访,曹教授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中药治愈骨肉瘤、骨转移瘤、尤文氏瘤、上颌窦癌、胸骨肉瘤等疾病的珍贵临床资料和照片。在1978年国际骨肌影像大会上,曹教授中药治愈骨肉瘤的学术报告震惊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影像专家,填补了国内外此领域的空白。2008年,中药治愈骨肉瘤影像学征象研究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曹教授为我国中医中药攻克骨恶性肿瘤作出了巨大贡献。

曹来宾教授从事放射医学影像诊断50余年,在长期的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中,科学的将三者结合为一体,在进行医疗教学工作的同时,热衷于医学科学研究,尤其在骨与关节疾病领域的研究造诣极深,享誉海内外,使得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学医教研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曹来宾教授一生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科技论文180余篇,分别刊登于《中华放射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等20多种国家级和省级医学杂志上,曾是论文数量国内排名第四的医学专家。主编、主审和参编专业著作15部,两次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8项科研成果填补国内空白,2项填补国际空白。其中《骨关节X线诊断学》再版三次,共发行5万多册,被公认为是我国第一部大型图文并茂的骨放射诊断学工具书和高级专业参考书,并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二等奖。

大医精诚德为先心系患者情一片

除了精湛的医术和丰硕的科研成果,曹来宾教授独特的行医、育人风格也一直为患者、学生和同行所赞誉。

“德为才之帅”是曹教授的座右铭,“做学问先学做人”一直是他给学生授课的第一内容。作为在曹教授身边学习、工作的研究生,可能已经记不清这样的事情他做过多少次:热情为远道上门求治的平民百姓耐心诊断,为家境贫寒的患者捐款捐物,为人生地不熟的乡村病人联系治疗……上世纪80年代初,一位莒县的乡村妇女经当地医生介绍来找曹教授诊断。曹教授热情接诊,仔细分析病情,为她联系、安排进一步检查,最终得出肱骨尤文瘤的诊断。之后,他又安排病人进行放射治疗。在治疗结束前,病人吃完了所带食物,又没钱购买,决定放弃治疗。当时收入还很不宽裕的曹教授带领全科同事从家中带来馒头、咸菜、稀饭和鸡蛋等,帮助病人完成了治疗。

曹教授常年坚持工作在临床一线,他一丝不苟地诊治、随访每一位病人。通过几十年的潜心钻研与总结,他在骨关节X线诊断方面,尤其是在诊断少见病、罕见病和疑难杂病方面,具有独到的经验和见解,诊断水平为国内外同行所称道,以致于在国内放射学界同道中有“看骨杂病找青岛曹来宾”之说。来自全国各地的会诊像片源源不断,曹教授有求必复,其中他接诊13岁贵州患儿的情形令人记忆犹新。据患儿父母称,多年来他们走遍华南、华中几十家医院,都未能确定病情,有的诊断为骨肿瘤、骨感染、肥大性骨关节病等,愈后更难断言。在焦虑万分、信心尽失的情况下,他们偶然得知曹教授的大名,抱着一线希望,慕名辗转来到青岛。曹教授详细检查患儿并仔细阅读其X线片,确诊为进行性骨干发育不全。他随即告诉患儿父母:“这是一种先天发育障碍性疾病,除了将来不能做职业运动员外,对生活无大妨碍,肯定仍长成个好小伙,也不会影响生育,目前不需要任何治疗。”这几句肯定、幽默的交待,一下子解除了患儿全家多年的疑虑。患儿全家人热泪盈眶,对曹教授分文不收为其诊病的高尚医德感激不尽。

桃李无言下成蹊严师慈父育人才

曹来宾教授不仅从事医学科学的研究,还非常重视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创办青岛医学院放射专科和医学影像系,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使青岛医学院成为最早拥有医学影像系的医学院校之一。曹教授主持开办了多种放射诊断学习班,亲自为学生授课,并经常应邀去全国各地讲学,出席各种专业会议,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放射学教材编写,担任骨关节篇章主编。曹来宾教授培养影像专业硕士生10余名,在其4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桃李满天下,学生分布于全国各地,不少已担任各大医院的影像学科带头人。

跟随曹教授学习和读片,不失为一种美的享受,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曹教授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敏锐的洞察力、清晰的思路、巧妙的关联和幽默的语言,使枯燥无味的放射学理论变得生动有趣,令一些复杂疾病的征象变得简单易懂。特发性弥漫性钙质沉着症的“龙蟠柱”、晚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的横置“牛奶瓶”椎体、石骨症的“夹心面包椎”等等,都是教授首次应用的表述术语,如此生动形象,惟妙惟肖。跟随曹教授读片和会诊,能从中获得许多指导诊治疾病的道理及疾病的背景知识和社会知识,能使参与者对奇特古怪的疑难病症茅塞顿开,不易忘记。曹教授常说“天下没有没有的事”,细一琢磨,富有哲理,回味无穷。疾病诊断必须从病变的众多特征综合判断,不能抓住个别征象作出结论。后者通常是错误的,因为某种征象会同时出现在众多疾病的表现之中,他经常这样教导他的学生们。

曹来宾教授对学生在学业上要求严格,在生活上关怀备至。每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和指导都花去了他无数个白昼和夜晚。每一数据、表格、字词和标点,他都亲自严格推敲,反复修改,要求必须做到语句通畅、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他常说:“内容和形式的精炼是论文的核心要素,多一字嫌多,少一字嫌少,是论文的基本功。”纵观曹教授的学术文章,确如行云流水,遣词造句无不恰到好处。对待学生,曹教授无微不至,亲若父子。许多年近古稀的进修大夫依然记得曹教授家的地下室厨房,每逢节假日曹教授就会邀请他们在家中过节,虽是粗茶淡饭,但终生难忘。每年春节,为过节值班不能回家的学生准备年夜饭,也成为他多年的一个习惯。百忙之中,他还不忘为自己学生刚满周岁、蹒跚学步的孩子送上一辆学步车……

学问一生博深,为人一世楷模。2012年1月22日凌晨1:30分,曹来宾教授因病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享年86岁。曹来宾教授治学严谨,视患如亲,待人宽厚,提携后辈,为我国放射学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是我们的好榜样、好师长,我们将永远怀念他。